一、培养目标
(一)热爱祖国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,热爱中医药事业,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,品行端正,遵纪守法。
(二)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、扎实的中医药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掌握中医经典理论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,具备较强的从事中医学研究或相关工作的能力。
(三)掌握一门外国语,能熟练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,具备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及外文写作能力。
(四)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学术道德,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诚信的治学态度。
(五)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、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,培养良好的学风、诚信的品质,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。
(六)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。
二、培养方向
(一)中医学;
(二)中医内科学;
(三)中医外科学;
(四)中医妇科学;
(五)中医儿科学;
(六)中医五官科学;
(七)针灸推拿学;
(八)中医骨伤科学;
(九)民族医学(含:藏医学、蒙医学等);
(十)中医药事业管理;
(十一)中医养生学;
(十二)中医药工程学。
三、学制和学习年限
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,原则上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,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为2年半。特殊情况学习年限可为2-5年。
四、培养方式
(一)培养采用理论学习、科学研究、教学临床实践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,以科学研究为主,培养过程采取计划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,既要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,又要因每个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、课题及具体情况,制定单独的培养计划,注重中医学传统经典、民族医药的学习与传承。
(二)实行导师负责制,坚持导师具体指导与教研室(研究室、临床科室或团队)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,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本院系、教研室的政治学习、学术活动及各项集体活动。
(三)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属学院、研究室、实践基地及导师共同负责,运用多种教育形式,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素质。在培养过程中,导师应做好言传身教,不断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平,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并保持健康的心理。